价格歧视:老板,你是不是偷偷给我涨价了?!

2025-10-22 8:37:54 证券 tuiaxc

哈喽,各位老铁、小伙伴们,家人们谁懂啊!今天咱们来扒拉一个日常生活中超级常见的经济学“潜规则”——价格歧视!是不是经常觉得,同一个东西,别人买就便宜,到你这儿就贵了?或者买得多反而更划算?甚至同样是看电影,学生党和社畜竟然票价不一样?啊这……别问,问就是你可能遭遇了“价格歧视”!这不是啥贬义词哈,它在经济学里可是个正儿八经的概念,而且分类还挺精妙的,今天咱就来给它掰扯掰扯,看看哪些商家是“价格歧视”的YYDS,哪些又是“人均韭菜”的幕后黑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点:啥叫价格歧视?简单来说,就是商家对同一个商品或服务,在成本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同一个消费者,根据购买数量、时间等因素收取不同的价格。注意了,重点是“成本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成本不同导致价格不同,那就不算价格歧视了,那是市场常态,比如顺丰包邮到内蒙古和包邮到隔壁小区,成本肯定不一样嘛,对不对?所以,当你在网上发现,同样的东西,系统根据你的浏览历史和购买习惯,默默给你推荐了更贵的价格,或者同一趟航班,你和同事同时买票,你的就是比他的贵……那恭喜你,可能就是被“大数据杀熟”了,这可是价格歧视的“现代变种”之一!

那么,商家为啥要搞价格歧视这套呢?图啥?当然是图钱啊!商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多地把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榨出来,也就是经济学上说的“攫取消费者剩余”。它能让企业利润更大化,但前提是,商家得有点儿“市场势力”,简单说就是不能是完全竞争市场,得有点儿定价权,不至于被市场价格牵着鼻子走。而且,还得能把不同的消费者或者不同的消费情境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要能防止“倒买倒卖”,也就是便宜买到的人不能转手卖给那些被收高价的人,不然这套体系就崩了,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对吧?理解了这些,咱们就可以正式进入“价格歧视”的三大“武林秘籍”了!

之一招:一级价格歧视——“量身定制”的精准打击(又称完全价格歧视)

这招厉害了,简直是价格歧视里的“天花板”!一级价格歧视,顾名思义,就是商家能准确地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更高价格(也就是他们的“保留价格”),然后就按照这个更高价格来收费!想象一下,你去看病,医生能精准地知道你为了治好病,最多愿意掏多少钱,然后就给你开那个价……是不是想想都觉得有点“细思极恐”?

理论上,如果实现了完全价格歧视,商家就能把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所有“消费者剩余”都吸走,利润达到更大化。但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为商家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真实心理价位。不过,有一些场景已经很接近这种理想状态了。比如,那些需要高度个性化定制的服务。你去请个顶级律师打官司,律师费可能不是明码标价,而是根据你的案件复杂程度、预期胜诉结果,甚至你的身家背景来“量身定制”的。你越是“财大气粗”,为了胜诉越是“不惜血本”,律师可能就敢开更高的价。这不就是一级价格歧视的“精髓”吗?再比如,一些高端医疗服务,私教健身,或者艺术品拍卖,价格往往是根据买家的支付能力和意愿来浮动的。每次看到那些天价艺术品拍卖,我都在想,这不就是卖家精准拿捏了买家“不差钱”的心理吗?简直是价格歧视界的“凡尔赛”!

虽然我们普通人很少直接面对这种“一对一”的完全价格歧视,但它的原理渗透在很多地方。比如,有些高端定制旅行社,会根据你的预算、要求、甚至你的“社恐”程度来设计行程和报价,力求让你觉得“值”,但同时又把你的“预算上限”挖得干干净净。所以说,一级价格歧视就像是武林中的“独孤九剑”,神出鬼没,精准打击,让人防不胜防啊!

价格歧视的分类和说明

第二招:二级价格歧视——“多买多优惠”的套路(又称分段定价或数量歧视)

这招就亲民多了,你我他,大概率都遇到过!二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商家根据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或消费的“区块”来收取不同的价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阶梯电价”、“阶梯水价”!用得越多,超过某个额度后,单价就越贵。这跟咱们前面说的一级价格歧视刚好相反,不是“精准打击”个人,而是“精准打击”你的用量习惯!

为什么会有这种设计呢?因为对于那些需求量大的消费者,商家知道他们的平均支付意愿可能更高,或者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而对于需求量小的消费者,可能对价格更敏感,商家为了吸引他们购买,会提供一个相对较低的起步价。通过这种分段定价,商家可以尽可能多地“吃掉”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想想你家每个月的电费单,是不是都有“之一档”、“第二档”、“第三档”的计费标准?用电量越大的家庭,单价就越高,这就是典型的二级价格歧视。它鼓励你节约能源(当然,这也符合社会效益),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对于必需品,你在达到一定使用量后,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商家也就敢提高单价了。

除了水电煤气,再比如,你去超市买零食,大包的薯片可能比小包的薯片,按克算下来要便宜不少。或者说,会员套餐,充值越多越划算,充值一次性几百几千,可能享受的单价就比一次性买一份要便宜得多。这些都是二级价格歧视的体现。商家在告诉你“多买多优惠”的同时,其实也在悄悄地让你付出更多总价,把更多的钱留在他们的口袋里。是不是感觉“知识点”又增加了?每次囤货的时候,都得算清楚,这“优惠”是真的优惠,还是商家在“玩套路”?

第三招:三级价格歧视——“按人下菜碟”的分类定价(又称市场分割歧视)

这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感知到的价格歧视了!三级价格歧视,顾名思义,就是商家把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然后对不同的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分群的标准可以是年龄、职业、地理位置、购买时间、甚至性别(虽然这个现在不常见了)等等。而之所以能这么分,核心在于不同群体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弹性(也就是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不同。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学生票”和“老年票”!电影院、博物馆、公交地铁,学生和老年人往往能享受到更低的票价。为啥?因为学生和老年人的收入普遍较低,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如果票价太高,他们可能就干脆不消费了。而普通成年消费者,特别是那些有稳定收入的,对票价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他们更有能力支付原价。商家通过给敏感群体低价,既能吸引他们消费,又不至于让那些不敏感的群体少花钱,实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再比如,航空公司和酒店的“早鸟票”和“晚鸟票”。提前几个月预订的机票和酒店,通常会便宜很多,临近出发再订,价格就蹭蹭往上涨。这又是为啥?因为那些有明确计划,能提前预订的旅客,往往对价格更敏感,他们愿意花时间去比较和等待。而那些临时有急事,或者说走就走的旅客,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低得多,更看重时间和便利性,所以商家就敢收高价。这简直就是把人的“拖延症”和“冲动消费”拿捏得死死的!

还有地域歧视!啊不,是地域价格差异!同一个品牌,同一个产品,在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或者线上旗舰店和线下实体店,价格可能会不一样。这除了成本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是三级价格歧视的体现。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购买力不同,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再比如,周二电影院半价,周末票价翻倍。平日下午的健身房空空荡荡,高峰时段却人满为患。这些都是通过时间段来区分消费者群体,从而进行价格歧视的策略。

咱们再聊聊“大数据杀熟”这个梗,它其实就是三级价格歧视的现代版“变种”!你经常买某平台的东西,系统可能会给你悄悄加价,因为平台判断你是“忠实用户”,对价格不那么敏感。而新用户或者不常购买的用户,则可能收到更优惠的推送,因为平台要“拉新”。甚至你在不同设备(手机、电脑)上登录同一个账号,都可能看到不同的价格!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想对商家说一句:“栓Q!你礼貌吗?”

所以说,价格歧视虽然听起来有点像“不公平”,但它在商业世界里却无处不在,而且种类繁多,套路颇深。从最精准的“一对一”定制,到最常见的“按人下菜碟”,再到最隐蔽的“大数据杀熟”,商家们为了从你我口袋里多掏出点钱,那真是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下次再遇到这种奇奇怪怪的价格差异,你就能心里有数了,这大概率不是你眼神不好使,也不是你运气太差,而是……

……而是因为你今天忘带伞了,正好要买,而那家店的老板恰好是个气象学家,对你头顶那片乌云的心理阴影面积了如指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 冯扬 评论文章:
    在黑平台被黑我们要第一时间进行维权,包括报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也是非常靠...
  • 杜滨锋 评论文章:
    遇到黑网被黑账户流水不足不给出款要怎么解决,网上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是多的,如...
  • 韩博 评论文章:
    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的基本条件网上被黑的平台必须是能登入的,如果是平台跑腿了...
  • 郭嘉庆 评论文章:
    不能出金有什么办法,对于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肯定是发下被黑了,那么被黑有几种情...
  • 郭沛余 评论文章:
    在网堵遇上这些理由,就是你被黑了,第一时间不要去找网站理论,网站既然想嘿你的...